• 【毒性,不是你想的那樣,由劑量決定】

    【毒性,不是你想的那樣,由劑量決定】 2020.06.28
    約500年前,被譽為毒理學之父的化學家巴拉塞爾(Paracelsus,1493~1541)說過:“What is there that is not poison? All things are poison and nothing is without poison; only the dose makes a thing not a poison.”
    大師從毒理學的觀點,點出了「毒的真諦」。
    萬物皆可以判定為有毒,至於毒性的大小與風險,要看使用的劑量來決定。也就是「毒不毒,劑量是關鍵」。繪聲繪影地說某成分有毒、有致癌性,卻刻意不談劑量,是耍流氓(指批評者),更可能被當白癡般耍(指聽信者)。
    毒理學家提出了半致死劑量(lethal dose 50;LD50) 的概念,作為物質毒性大小的依據,這同時也是重要安全接觸(或使用) 劑量的參考指標。

    試驗方式:給予實驗動物(家兔/大鼠/小鼠) ,餵食一定量的檢樣,觀察24小時內急性中毒症狀。
    評估時間持續14天,如果能造成半數的受測動物死亡,這個劑量即是LD50。


    舉幾個在保養品中,常使用的成分為例子來聊聊。
    美白成分的LD50,以及台灣法規規範的上限濃度
    熊果素,300~500 mg/kg,屬於中毒性。化妝品允許添加量是7%。
    維生素C糖苷,2000mg/kg,屬於微毒性。化妝品允許添加量是2%。
    麴酸,>2000mg/kg,屬於微毒性。化妝品允許添加量是2%。
    維生素C,11900 mg/kg,屬於無毒性。化妝品無添加量限制,也不被台灣官方定義為美白成分。
    從LD50來看,毒性,以熊果素最大。
    有趣的是,熊果素的被允許添加量,在美白中是最高的。
    前面提到,毒不毒,跟劑量有關。所以,要避免熊果素產生比維生素C糖苷、麴酸高的毒性,最簡單的方式是「盡量壓低熊果素的添加濃度」。譬如,熊果素的添加劑量,應遠低於維生素C糖苷與麴酸,其對動物體的毒性,才能被忽略。
    但缺少變通性的法規,要求化妝品業者,選擇熊果素作為美白成分時,必須添加到7%,才能在廣告文宣上訴求美白效能。低於7%,則不得聲稱美白功效。

    市面上存在著「強調含7%熊果素的美白精華液」的商品。凡是化妝品研發人員,都心知肚明,這其中必有詐,只是不想拆穿罷了!7%濃度的熊果素,長期擦在皮膚上,是在毒害自己。當然,我們也可以質疑的問「台灣法規為什麼訂了個領先全球的高濃度標準」。(但這是政府的腦袋,聰明或笨,咱不予置評

    再舉防腐劑來聊聊
    防腐劑的LD50,以及法規規範的上限濃
    Quaternium-15,500 mg/kg,屬於中毒性。化妝品允許添加量是0.2%。
    Chlorphenesin,3000 mg/kg,屬於無毒性。化妝品允許添加量是0.3%。
    Methylparaben,8000 mg/kg,屬於微毒性。化妝品允許添加量是0.4%。
    從LD50來看,毒性,Quaternium-15最大。(跟熊果素差不多,允許添加量遠小於熊果素)
    毒性最低的是Methylparaben(MP),法規也從善如流地對MP的使用量,越壓越低,只能加0.4%。
    MP真可說是化妝品用防腐劑中,LD50相對高的種類。但輿論不斷的攻擊MP,卻從不懂得探究更多毒性高的防腐劑、美白劑的添加量。
    大家盲從的追逐一些高濃度的保養品、盲目的相信避開某些特定防腐劑就是安全、盲從於一些替代防腐劑(其實有不少替代防腐劑比防腐劑更毒)。
    盲目的喜惡,反應到市場的銷售,硬生生地把化妝品廠的配方人員,逼往死巷走。只有「依照市場口味製造」,才能受歡迎,才能不被批評。
    科學研究有理有據,「不是天然的有機的草本的保養品都安全,其他的都有毒」。迂腐的認知也會讓腦子中毒。




    1.本站文章著作權,屬【張麗卿技術顧問有限公司】所有。
    2.引用文章需註明【作者:張麗卿老師】、【出處:本文章之對應網址】,並且【不得改變本著作之內容】。
    3.引用文章,需先獲得本公司【書面同意】與【授權】。(敬請參考【張麗卿技術顧問有限公司著作授權辦法】
    4.未依上述(2)(3)程序刊登文章,將依【侵犯著作權法】,螢幕拍照後,逕行告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