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【別老是自作聰明的把“濃度”太當一回事!】

    【別老是自作聰明的把“濃度”太當一回事!】2022.10.16

    最近,同時在(1)進行幾款已上市保養品的安全評估報告,(2)剖析幾支INCI相同但供應端不同的功能性原料。整個注意力,轉移到學術/證據/效價的科學人世界。
    忽而,一瞬間互動的業者插隊進來聊…
    ❶ 某某原料該買哪家供應商的CP值最高、
    ❷ 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添加的極大量該抓多少、
    ❸ 顧客端堅持要添加X%支持行銷語言的話,選純度高的不能加太多否則會成本太高…,
    讓我的思緒從仙界拉回到現實的凡間。
    於是有感而發,覺得可以跟大家聊聊「一般人不太有機會知道的原料的秘密」。

    首先是,大家都知道化妝品的成分標籤規定,成分必須按添加濃度高低來排序,台灣在1.0%以下可以隨便排的。大陸的規定更強硬,0.1%以上的都得按順序排,而且小於等於0.1%的成分,得另起一行,以“其他微量成分”來填寫。

    這個規定看來沒什麼(但對品牌商與消費者來說,排在哪個位置,是很當一回事的。掉到“其他微量成分”區,直覺上很沒有保養價值的說服力)。
    於是,要求工廠端一定得加到0.11%,這樣的事這一年來,工廠端頻繁的發生。
    品牌與消費者(我暫且歸類為:不懂配方不懂效價的人),都很在意「濃度」,但卻不明白「化妝品成分標示」的要求裡並沒有「純度」與「有效度」等規範。

    舉個例子,加葉黃素好了,多數的葉黃素提取自金盞花葉,原料端的純度,從10%~98%都有。工廠買10%的或98%的葉黃素粉末,一樣在配方裡添加0.11%,其真實濃度是不一樣的。但說實話,監管單位管不到這裡去!為了滿足添加到0.11%,就只好選擇低純度的囉!只能對在意濃度的人說『為了迎合你的喜好,對不住了』。

    有人可能會說,葉黃素不會有配方加那麼多啦(顏色太黃太深了)。
    也是,那我再舉個接地氣些的例子。使用普及度很高的“紅沒藥醇”,大家都熟悉吧!
    紅沒藥醇的安全且有效添加量,就是落點在0.1~1.0%的典型代表,濃度過高反而對皮膚不好。加0.1%與1.0%,原料成本剛好相差十倍。遇到成本(或利潤)不高的配方,品牌還硬是要求加1.0%的話,那工廠為了「講究誠信」,唯一的辦法就是「找比較便宜的紅沒藥醇」原料來添加。
    紅沒藥醇的原料價格一公斤從两三千元到上万元不等。大致上,工廠只能以合成的天然來源的來區隔,天然的肯定貴些。但很遺憾,賣天然紅沒藥醇的廠家也不少,可還是有價格高低之分,到這裡,工廠就只能比純度了。
    但還是很抱歉,比純度也沒有用,因為「天然紅沒藥醇」並非是單一化學結構的物質。講白些,若屬於效果不好的結構者,純度高也沒有用。你認為工廠一定知道哪一種結構的效果好嗎?答案是:99%以上的配方研發者是不知道的

    化妝品對原料的統一命名法,遮掩了原料的真實樣貌。INCI:Bisabolol,其實包含了兩個主要結構cas no 515-69-5、與cas no 23089-26-1,兩種結構都有高純度的原料可購得,但兩者的效價天差地別。

    化妝品原料裡,相同INCI,但實際上原料的身份證(cas no)不一樣的,效果差很大的,其實還不少,像是INCI:Tocopherol生育酚(維生素E),其實包含了cas no 59-02-9、cas no10191-41-0、cas no490-23-3、cas no54-28-4、cas no119-13-1這麼多種結構都是。不同身份證的效價各不相同。

    所以,作為一個消費者,該選擇的是一個誠信專業的品牌,而不是拿放大鏡看成分排序在前或後,或者是聽品牌行銷強調加了多高的濃度。濃度無法保障品質更無法承諾效果,只要不是同來源的原料,討論添加濃度都無意義。

     

    ⑴本站文章著作權,屬【張麗卿技術顧問有限公司】所有。
    ⑵引用文章需註明【作者:張麗卿老師】、【出處:本文章之對應網址】,並且【不得改變本著作之內容】。
    ⑶引用文章,需先獲得本公司【書面同意】與【授權】。(敬請參考【張麗卿技術顧問有限公司著作授權辦法】
    ⑷未依上述⑵⑶程序刊登文章,將依【侵犯著作權法】,螢幕截圖後,逕行告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