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【高濃度保養品潛藏著對皮膚與健康危害】

    【高濃度保養品潛藏著對皮膚與健康危害】 2022.06.07

    「高濃度」不是流行趨勢,但有一定的市場規模,因為永遠會有一群追逐高濃度保養品的愛好者樂於消費。
    對顧客來說,相同的價格,任誰都懂濃度高比較划算。所以A牌10%果酸售價500元;B牌提高為15%果酸,一樣售價500元,就能立刻搶到客人。

    有消費者問「幸福肌三倍濃度抗氧化精華,文案裡說是高濃度配方,那麼裡面的EUK-134、α-硫辛酸、阿魏酸,加量各是多少?」。
    多年來我的回覆一直是「添加皮膚可耐受的最高濃度」,而不是直白的回覆「X %」。我當然懂顧客要的不是這樣的答案,消費者被重口味的宣傳,餵養成只肯吃「X%」這道菜,X數字大就是王道,在沒有安全概念的消費者眼裡,「高濃度的必須性」凌駕了安全與專業的必要性。

    安全,在競爭的化妝品市場,一直就不是個可以包裝或可以加持賣點的訴求。
    確實,光安全有什麼用?擦水最安全。甚至化妝品訴求「安全」這樣的用詞,還可能被衛生局挑剔誇大不實,得進一步花大錢做人體重複貼布試驗去「證實安全」。

    反觀,訴求「高濃度」,這用詞就”很安全”不會被衛生局挑剔。而且「高濃度」還很吸睛,更可以高姿態標榜添加「法定最高濃度」、「不惜成本的高濃度添加」、….,既省心又省力的達成宏大宣傳,吸引購買。

    作為專業人士,如果連安全的堅持都可拋,那消費者冀望的有效,敢奢望有保障嗎?幸福肌的價值,或可用限縮到只用「專業」來衡量,也不能自貶為拿「濃度高低」被秤斤論兩。

    高濃度,有什麼危害?
    譬如:維生素B3、玻尿酸、杏仁酸、維生素C等等,都是市面上常見的以比拼濃度為競爭賣點的常見實例。

    有些成分,濃度高對皮膚或健康的風險,確實也起不到任何的負面的作用,像玻尿酸,分子超大(從幾萬~幾百萬Daltons都有),大分子反正進不了皮膚,濃度高不打緊,高濃度好不好用其次,反正怎麼用都安全,顧客喜歡便可。

    但有些成分,是有安全濃度的上限值的。像是維生素B3、杏仁酸甚至是維生素C,濃度過高時,並不只是能從皮膚觀察到刺激過敏現象,從系統毒性的角度去估算暴露風險,也能推斷長期使用,對人體的健康是有危害之慮的。

    以維生素B3 (INCI:Niacinamide) 為例,網路隨便搜,維生素B3含5%、10%甚至12%的都有。維生素C(INCI:Ascorbic acid)比拼的濃度更高,超過20%不足為奇。
    以,5%含維生素B3的精華液為例,其實5%,對正常健康皮膚已經來到「不友善」的門檻邊了;長期使用,用歐盟制訂的風險評估法計算,已屬「安全值不能通過,建議下修濃度或不建議使用」的濃度了。

    再以熊果素為例,Beta-熊果素與alpha-熊果素的風險度是不同的。但官方對兩個成分的添加量要求,並無區分。
    於是市面上真出現了含7% alpha-熊果素的精華液,看得我嚇到眼珠子都快掉下來!

    對於α-熊果素的研究資料是充足的、各項安全性評價調查是完整的。整體來說,SCCS(歐盟消費者安全科學委員會)評估後,給到的結論是:認為消費者使用含2% α-熊果素的面霜,已是安全濃度的極限。而若是身體乳液的話,安全濃度必須降低到0.5%的加量。

    大家不妨再想想:擦「7% α-熊果素精華液」,目的是「為達美白目的,可不擇手段」的意思嗎?
    沒有能力查詢原料的安危資料,捧著鈔票去買風險,算是聰明的舉止嗎?

    我不想一個個成分點名,或者像個判官捧著生死簿一樣的宣判某成分濃度X%以上,屬高危險產品,建議敬而遠之。
    而是想讓大家明白一個道理:不聰明的人才會盲目追逐高濃度;聰明的人即便使用高濃度保養品也會懂得控制用量(一次只用一兩滴)、稀釋濃度(與其他非高濃度品項混合後使用)、當皮膚有不適感時懂得減量或先停用自我觀察。

    幸福肌濃縮型保養品項:一次用量控制在1~3滴(0.028~0.085克)
    持續型美白淡斑精華
    三倍濃度抗氧化精華
    第四代粉刺代謝精華
    超抗氧化精華




    1.本站文章著作權,屬【張麗卿技術顧問有限公司】所有。
    2.引用文章需註明【作者:張麗卿老師】、【出處:本文章之對應網址】,並且【不得改變本著作之內容】。
    3.引用文章,需先獲得本公司【書面同意】與【授權】。(敬請參考【張麗卿技術顧問有限公司著作授權辦法】
    4.未依上述(2)(3)程序刊登文章,將依【侵犯著作權法】,螢幕拍照後,逕行告發。